【大會系列報道之一】齊聚琴島,共享盛會——第八屆中國路橋隧建設新技術交流大會成功召開
5月28日-29日,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表彰大會在青島成功舉辦。同期,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主辦,中路高科交通檢測檢驗認證有限公司、大連理工大學、中交協聯交通科學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承辦,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道路研究中心、成都市新筑路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八屆中國路橋隧建設新技術交流大會”順利召開。
100多家單位、300多名路橋隧建設者參與了此次會議,本次會議內容精彩,質量極佳,有著較高的行業影響力。
大會由大連理工大學橋隧研發基地隧道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王崢崢主持。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原研究員周豐峻,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湯友富,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副總工程師徐升橋,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仁貴,中路高科交通檢測檢驗認證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曉晶,中鐵二十局集團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平安,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副院長葛智,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王曉輝,南京康泰建筑灌漿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森森,新筑股份軌道工程公司總經理楊剛,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曾敏,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勘察設計分公司賈佳欣,中路高科交通檢測檢驗認證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路振寶,大連理工大學博士覃暉,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唐劍等專家學者出席大會并做專題演講。
大連理工大學橋隧研發基地隧道所所長王崢崢主持大會
周豐峻院士報告題目《現代交通工程建設發展與應用新技術》
周院士在報告中指出,隨著國家現代化發展的不斷深入,在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建設現代交通工程的現實需求不斷增加,對工程施工技術、大型施工裝備、現代化工程管理及運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大型交通設施建設工程的系統研究,了解和掌握世界現代大型工程的特點;大斷面淺覆土等特殊地質環境中地下交通工程的施工技術研究,加快下穿河流、建筑物樁基以及特殊建(構)筑物環境下的矩形頂推盾構高效施工技術研究;加強各種高強新材料、新技術在現代工程建設中的開發應用等研究,對于國家發展現代交通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戰略意義。
鐵五院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湯友富報告題目《橋隧與樞紐格局》
鐵五院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湯友富在報告中回顧了武漢、南京等鐵路樞紐格局變遷情況及關鍵橋隧在其中的控制性作用,詳細介紹了我國首條民營資本控股高鐵——杭紹臺高鐵,其椒江特大橋設計中主跨480m雙向四線高速連續鋼桁斜拉橋的技術創新對確立臺州鐵路樞紐格局的支撐作用,總結提出鐵路樞紐總圖規劃階段應以樞紐格局合理為前提,規劃配套的控制性橋隧工程可適度超前,充分預留橋隧技術發展進步空間,項目勘察設計階段應以批準的總圖規劃為基礎,進行橋隧技術創新,支撐樞紐布局落地。
王曉晶副總工程師報告題目《建設項目數字化管理平臺》
中路高科檢測認證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曉晶在報告中講到,通過介紹圍繞工程項目建設過程的質量、費用、進度、安全環保的要求利用GIS、BIM、internet+、IoT等技術進行信息化數字化的管理,提高建設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
覃暉博士報告題目《隧道與地下工程無損檢測中的智能識別方法》
大連理工大學博士覃暉介紹到,探地雷達技是隧道與地下結構無損檢測的重要方法之一。該方法利用高頻電磁波對地下介質進行成像,從而獲得介質內部物質的分布規律,具有高效、無損的優點。本研究將新一代機器學習算法與傳統的探地雷達技術相結合,利用貝葉斯反演、深度卷積網絡等方法,建立地下結構信息與探地雷達電磁波數據的概率聯系,通過智能反演,實現探地雷達圖像的自動識別,為隧道與地下工程無損檢測中的數據識別問題提供智能化解決思路。
中鐵寶橋王曉輝報告題目《北京新首鋼大橋空間曲線鋼塔制造技術》
中鐵寶橋高級工程師王曉輝介紹了北京新首鋼大橋設計理念與結構特點;分析項目施工難點與控制要點;介紹項目施工組織與施工部署;分享項目施工過程中,針對項目施工難點開展的新技術、新工藝研究,主要包括:復雜空間曲線鋼塔三維模型細化與工程圖轉化、空間曲線鋼塔板單元制作技術、空間曲線鋼塔節段制造與預拼裝技術、空間曲線鋼塔焊接技術、空間曲線鋼塔成品檢測技術;介紹新首鋼大橋鋼結構制造方面取得的技術成果與項目獲獎情況。
陳森森總經理報告題目《水下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滲漏綜合整治技術》
陳森森總經理講到,在針對水下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滲漏水的綜合整治技術進行研究中,通過對盾構結構壁后進行三次、四次補充回填灌漿,對結構壁后的存水空腔進行灌漿,充填密實,修復管片拼接縫的三元乙丙橡膠密封膠條系統以及修復管片裂紋、螺栓孔、注漿孔等滲漏缺陷。考慮運營后車輛對結構產生的相應震動擾動和荷載擾動,研究合適的設備、機具、材料及工法,采用加固的理念進行堵漏,達到綜合整治滲漏水的目的。
楊剛總經理報告題目《城市軌道交通嵌入式連續支承無扣件軌道系統成套技術及應用》
楊總講到,嵌入式連續支承軌道系統具有“主動減振+兼具降噪+絕緣+日常維養工作量小”的特點。該結構在國內外有軌電車大量應用,在廣州地鐵知識城線鋪設試驗段,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減振效果,而且車內、車外噪聲均得到了有效抑制,養護維修工作量大大降低,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得到高度評價,正在逐步推廣。
中電建華東勘測院曾敏報告題目《軌道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三維數字化應用實踐》
報告以紹興1號線、杭紹線、成都18號線等多個軌道交通工程項目為例,分享軌道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三維數字化應用實踐,覆蓋數字化總體咨詢、數字化勘察、數字化設計、數字化施工和數字化運營等應用領域,主要介紹在建設階段開展基于BIM+GIS的三維協同設計、工程量復核、施工深化、盾構排版優化、施工模擬、可視化交底、進度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數字化應用,在運營階段開展基于BIM技術的資產管理、維修管理、應急管理、工程監護、檔案管理等應用,實現基于BIM技術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無損傳遞。
28號下午最后一個報告人是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勘察設計分公司設計負責人賈佳欣,他的報告題目為《特長隧道不良地質致災機理及控制技術》。賈佳欣經理在報告中提到,長期以來,特長隧道穿越重大不良地質所面臨的問題:一是缺乏對不良地質巖體失效機制的深刻認識;二是缺乏系統性的重大不良地質條件下隧道建設控制技術;三是缺乏與新時代發展需求同步的智慧管控平臺。針對特長隧道穿越不良地質問題,提出“致災機理-施工控制-平臺開發”總體思路,構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案。并通過西南縱深公路隧道工程的應用研究與實踐,解決了碎屑流、斷層等復雜環境條件下特長隧道施工控制的各項技術難題,大大減少了工程造價,并明顯縮短了施工工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9號上午的報告繼續由大連理工大學橋隧研發基地隧道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王崢崢主持,首先做報告的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副總工程師徐升橋。
徐升橋大師報告題目《蕪湖市單軌橋梁輕量化技術研究與應用》
徐總介紹到,跨座式單軌是一種性能優良的中運量軌道交通系統,在國內第一條跨座式單軌—重慶2號線軌道交通建設中,成功實現了跨座式單軌兩大關鍵技術—軌道梁和道岔的國產化研究、設計。蕪湖市軌道交通是我國首個以跨座式單軌為制式的線網規劃,通過對傳統單軌橋梁進行輕量化技術研究,在簡支鋼-混凝土結合軌道梁、連續鋼-混凝土結合軌道梁、鋼桁軌道梁以及大跨度組合結構軌道梁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究和設計,進一步提高了單軌的適應性和經濟性,形成了我國跨坐式單軌橋梁輕量化系統技術和設計標準。
王仁貴副總經理報告題目《超大跨度懸索橋面臨的技術挑戰與初步應對措施》
報告以張靖皋長江大橋為例,談超大跨度懸索橋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設立了76個科研專項系統對主跨2300米超大跨懸索橋(世界第1)的結構體系、主要構件合理構造、加工制造工藝、大型安裝設備、日后管養技術等開展研究。初步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采用主纜自平衡結構體系、超高鋼箱—鋼管約束混凝土組合索塔、超大規模雙回字復合地連墻錨碇基礎、超大型自行走裝配式索鞍、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吊索和首創全橋一體化智能防腐體系等一系列創新設計。
中路高科路振寶報告題目《公路橋梁混凝土材料技術進展》
報告圍繞“混凝土工程非荷載裂縫控制”、“橋梁工程耐久性防護”及“橋梁工程多功能化”等技術需求,介紹近10余年公路橋梁用混凝土材料技術進展。闡述引入了功能/結構一體化、多功能仿生等創新理念,突破以力學性能為核心設計混凝土材料與結構的傳統方法,實現橋梁混凝土工程力學性能、耐久性、美觀性和經濟性等綜合需求,提升橋梁建造與養護質量的技術發展方向。
王平安常務副主任報告題目《高原寒區隧道鉆爆法施工實用型機械配套探究》
報告結合以往和在建的典型高原寒區隧道的工程實例,指出高原寒區隧道相較于平原隧道,具有地形高差起伏大、水文地質復雜多變、氣候條件惡劣、環境脆弱敏感等特殊建設特點,受低氣壓、低氣溫、低含氧量因素影響人和設備工效嚴重降低,探討以鉆爆法為基礎的機械化設備配套在復雜多變的高原寒區隧道施工設備配套技術,提出開挖與噴錨支護、裝砟與運輸、防水板鋪設、施工通風、制氧與供氧機械化施工作業線有待進一步提升的技術,及其信息化、智能化綜合控制理念與建議。
唐劍經理報告題目《鐵路鋼管混凝土拱橋異位拼裝、縱移及提升施工工法》
現有技術中,主拱縱移必須以主拱設計安裝高度進行縱移,但限于縱移線路上橋梁承載力和大高寬比縱移段穩定性差,縱移施工適用性受限。鄭萬高鐵項目在傳統鋼管拱縱移法的基礎上,進行了以下優化:(1)根據縱移線路上橋梁承載能力,靈活選取縱移段長度和重量,提高了縱移法的適用性。(2)設置整體提升系統,允許降低縱移高度,提高了縱移過程安全性。(3)利用提升調整機構可對縱移段進行三向調節,有效提高了主拱合龍對接精度。(4)縱移段可以異位拼裝,和混凝土連續梁同步施工,不占用關鍵線路,可以明顯縮短工期。
葛智副院長報告題目《建筑及工業固廢在道路工程中的應用》
針對建筑廢棄混凝土,主要根據再生材料的不同特性將其應用到道路工程的不同部位,實現廢棄混凝土的全再生利用;對于工業固棄物主要采用:1)協同激活替代傳統水泥及石灰制備土壤固化劑、綠色膠凝材料;2)固廢協同互補制備硫鋁系高活性材料的技術手段,將工業固廢大量應用于土壤固化、輕質土制備、水穩基層、溶洞填充等方面,實現工業固廢的大規模應用。
本屆橋隧大會在延續前七屆的基礎上,以“智能建造科技創新助力交通品質工程建設”為主題,圍繞路橋隧智能建造、綠色施工等行業發展核心議題進行交流,深入探討了路橋隧智慧建造和技術創新升級應用,會議報告內容精彩紛呈,理念新穎豐富,學術氛圍濃郁,為與會代表打造了高層次的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