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座地錨式回轉纜懸索橋貫通 濟新黃河大橋“一跨飛越”黃河天
7月31日,隨著最后一片橋面板精準就位,由中鐵四局承建的濟新黃河大橋正式貫通,實現1613米主纜“一跨跨越”黃河的壯舉。作為世界首座地錨式回轉纜懸索橋,該橋以555米主跨刷新河南橋梁跨徑紀錄,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交通建設協同發展提供了創新范本。
“生態優先”理念貫穿設計施工
濟新黃河大橋是濟源至新安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全長1688.5米,橫跨濟源與洛陽新安縣交界的黃河小浪底庫區,同時穿越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面對復雜的地形地貌與生態敏感區,工程團隊摒棄傳統雙塔懸索橋方案,創新采用“獨塔地錨式回轉纜”結構:通過單塔支撐與地錨式構造結合,將主纜回轉錨固于兩岸山體,既減少水中墩柱對水域生態的干擾,又降低庫區水位波動對橋體穩定性的影響。
據測算,該方案較傳統橋型減少土石方開挖12萬立方米、鋼材用量3000噸、水泥消耗8000噸,工期縮短8個月,實現“零污染”穿越世界地質公園。中鐵四局項目總工程師李明表示:“我們通過三維地質建模和生態影響評估,將施工對黃河濕地、魚類洄游通道的影響降至最低,真正做到‘橋通水暢景美’。”
六項“國內首創”技術攻克懸索難題
大橋以一根長1613米、重4500噸的回轉主纜實現單塔獨跨,其技術復雜度堪稱國內橋梁建設“天花板”。為確保主纜架設精度,工程團隊自主研發平曲雙滑動面分置的滑動式轉索鞍、智能動態調載系統等6項新技術,攻克了主纜回轉半徑小、索股抗滑移難等世界級難題。
在主纜架設階段,團隊采用北斗定位與激光雷達聯動監測,將索股入鞍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通過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實時感知主纜應力變化,確保結構安全。此外,大橋還應用了國內首套“懸索橋智能建造一體化平臺”,集成設計、施工、運維數據,實現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
“二十分鐘交通圈”激活區域經濟
濟新高速公路全長47.961公里,北接菏寶高速,南連連霍高速與新伊高速,形成豫西北至晉東南的快速通道。項目建成后,濟源至新安的通行時間將從2小時縮短至20分鐘,直接串聯起小浪底水利樞紐、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等景區,助力“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
河南省交通運輸廳負責人稱,濟新黃河大橋的貫通標志著河南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大跨徑橋梁建設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生態+智能”的建設模式為黃河流域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河南方案”。據預測,項目通車后年均可降低區域物流成本1.2億元,帶動沿線就業5000余人,成為中原城市群與晉東南經濟圈協同發展的新引擎。
(參考來源:中鐵四局濟新黃河大橋項目部、河南省交通運輸廳、《中國公路學報》2024年第7期)
免責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