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欽高速郁江特大橋毫米級合龍 廣西“交通動脈”再添關鍵樞紐
7月31日,廣西首座無配重毫米級合龍大跨徑斜拉橋——橫欽高速郁江特大橋以軸線偏差3毫米、高程偏差6毫米的精度完成合龍,標志著西部陸海新通道重點工程橫欽高速公路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座主跨580米、塔高169米的斜拉橋,以“無壓重單端起吊”的創新工藝刷新廣西橋梁建設精度紀錄,為廣西陸海聯動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糖葫蘆溶洞”中筑牢“定海神針”
郁江特大橋橋址位于喀斯特地貌巖溶發育區,地下溶洞垂直串聯形成“糖葫蘆串”狀溶洞群,最大空腔高度達25.7米,施工難度堪比“在豆腐上建高樓”。中國能建葛洲壩一公司項目團隊創新采用“旋挖鉆機分級擴孔+鋼護筒逐段下沉”組合工藝,通過2000余次地質雷達掃描和300余次鉆探取樣,精準定位溶洞邊界,僅用3個月便完成主橋68根、最長65米的樁基施工,成孔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5%以內,為大橋打下“零沉降”根基。
針對傳統配重合龍方式易導致應力集中、線形偏差的問題,項目團隊自主研發“無壓重單端起吊合龍技術”:通過300噸級智能提升系統與北斗定位裝置聯動,將280噸重的鋼箱梁節段以“毫米級”精度嵌入合龍口。施工過程中,團隊在合龍段兩端設置48組應力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風速對結構的影響,最終實現“零誤差”對接,較傳統工藝節省鋼材300噸、縮短工期45天。
“智慧建造”賦能綠色交通
作為廣西首座應用“數字孿生”技術的斜拉橋,郁江特大橋在建設中集成BIM建模、物聯網監測與AI算法分析:通過1200個智能傳感器實時回傳索力、位移等數據,構建橋梁“健康檔案”;采用無人機巡檢系統對橋塔進行全自動病害識別,效率較人工提升80%;運用“光伏發電+儲能裝置”為施工設備供電,減少碳排放1200噸。
項目團隊同步推進近零碳貨運物流走廊建設,在沿線布局5個新能源充電站、10座智能物流中轉倉,構建“油電混運+智能調度”綠色運輸體系。據測算,項目運營期每年可降低物流成本20%,減少柴油消耗150萬升,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低碳樣板”。
“一橋飛架”縮短時空距離
橫欽高速公路全長166.024公里,北起南寧橫州市,南至欽州港,是《廣西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縱5”通道的核心段落。郁江特大橋貫通后,郁江兩岸通行時間將從1.5小時縮短至40分鐘,直接串聯起平陸運河、欽州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等重大樞紐,形成“江海聯運+高速直達”的立體物流網絡。
中國能建葛洲壩交投公司董事長張小將表示,項目預計2025年底全線通車,屆時廣西東部至沿海港口的運輸效率將提升60%,助力北部灣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東盟經濟圈深度融合。廣西交通運輸廳負責人稱,該橋的建成標志著廣西橋梁技術邁入國際先進行列,為復雜地質條件下大跨徑橋梁建設提供了“廣西方案”。
(參考來源: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橫欽高速項目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中國交通建設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