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開展高速公路監測預警能力專項提升技術幫扶工作發現 監測預警外場設施布設與內場系統建設存在不足
為加強有效監測預警,防范化解公路安全運行風險,5月12日至16日,交通運輸部組織專業技術力量下沉基層一線,開展高速公路監測預警能力專項提升技術幫扶工作。首批六組技術幫扶人員分赴湖北、云南、重慶、福建、湖南和貴州六省(市),指導監測預警設施布設、信息系統建設等工作,發現監測預警外場設施布設與內場系統建設存在不足,并提供相應工作建議。
技術幫扶組發現,六省(市)部分路段存在監測預警設備布設不規范,與《公路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技術指南(試行)》(簡稱《技術指南》)要求有出入等問題。如,漢蔡高速公路K6+450-k6+485路堤邊坡被判定為風險路段,卻未安裝輕量級監測設備,僅安裝爆閃等預警設備;銀百高速公路K1573+742風險點設施安裝位置不準確,未在巖質邊坡風化剝落的風險源位置安裝,而在遠離風險源的橋梁伸縮縫兩側安裝設備;有的省份監測設施通信方式多采用4G無線傳輸,斷網條件下通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有的省份監控傳感器閾值設置較簡單,未根據具體風險點及結構類型分類,使用中已出現誤報情況,缺少動態調整評估機制。
《技術指南》對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提出明確規范,要求各省(區、市)同步建立省級、路段級信息系統。技術幫扶組發現,湖北、貴州等地暫未設立省級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已建設的部分省份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功能不健全。如,重慶監測預警系統暫不具備自動驅動預警設施功能,監測系統發出預警指令后,預警設施響應滯后;湖南監測預警系統只具備基礎功能,分析處理、審核判斷、預警發布和協調調度等主要功能待完善;云南監測預警系統與路網運行監測系統聯動不足,系統協同性弱。
技術幫扶組通過座談交流、系統演示和現場查勘等方式開展指導,對監測預警設施布設、信息系統建設等方面的問題,提出針對性措施建議,督促六省(市)壓實行業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強化高速公路監測預警外場設施與信息系統協同聯動,確保在汛期發揮外場設施近端預警和信息系統遠端預警作用,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
免責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