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強化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夯實公路交通安全基礎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排查身邊災害隱患”。交通運輸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組織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系統排查汛期公路災害風險隱患,強化整治和管控措施,切實保障汛期公路出行安全。
災害風險落圖疊加
提升排查廣度
為高質量做好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工作,交通運輸部加強與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溝通協作,共享風險普查數據,獲取高速公路5公里廊帶范圍內地質災害點數據和全國山區中小河流50年、100年一遇淹沒范圍圖等,開展全國高速公路路網落圖比對疊加,分別形成地質災害疑似風險點路段清單和山洪淹沒區風險路段清單,一并下發各省進行現場排查復核,助力各地全面、精準開展排查。
構建“雙控體系”
實現風險隱患精準識別與動態管控
堅持全域覆蓋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打造立體化排查網絡。2025年3月,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2025年汛期公路災害風險隱患排查行動方案》,按照“廣泛覆蓋、突出重點、分級負責、部門聯動”的原則,統籌路域內外災害風險隱患,圍繞邊坡、橋涵、隧道以及防洪、排水設施等全面開展涉災隱患點排查,針對基礎保障設施和管理機制等開展自查,建立管理隱患排查臺賬,構建“涉災隱患點+風險路段”雙控體系,科學劃定災害風險隱患等級,分類分級制定差異化防控措施,切實提升公路基礎設施防災抗災能力。
技術幫扶“下沉一線”
提升基礎專業排查能力
組建由巖土、橋梁、隧道等多專業專家組成的“幫扶國家隊”,共計6個組、11支隊伍、120余人,分片區下沉基層一線,按照南北時序梯次開展汛期公路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技術幫扶。通過“理論授課+實操演練+案例復盤”的幫扶模式,累計培訓基層技術人員超兩萬人次,進一步提升了排查工作的專業性和規范性。按照“發現一處隱患,解決一類問題”的原則,針對排查出的具體隱患點位,進行“解剖麻雀”式的剖析,對災害成因、類型以及危害程度等進行歸納分類,指導基層人員“舉一反三”,排查類似致災環境下的公路設施風險隱患;并從預防和處治兩個層次提出針對性的幫扶建議,進一步指導完善了重大隱患處治方案,為公路汛期風險防控提供了有效支撐。
清單銷號
確保公路交通安全度汛
對照災害風險隱患動態清單臺賬,指導各地按照“一患一檔”原則開展處治和管控,及時做好閉環管理。通過開展工程整治措施和加強監測預警的方式,降低災害風險、消除災害隱患,對于一時難以整治的點位,采取加強通行管控的方式,加強安全通行保障。明確整改責任主體、制定整改措施和時限,確保每一個風險隱患及時有效整改。加強對整改情況進行跟蹤復查,確保整改措施落實到位,整改責任壓實到崗、落實到人。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極端天氣呈多發頻發態勢,交通運輸行業上下要高度重視、高度警醒、高度負責,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事事落實到位”的執行力,全力推進汛期公路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為公眾夯實安全之路。
雙嶼門特大橋最高塔下橫梁澆筑完成5月12日凌晨,歷經27個小時的奮戰,雙嶼門通航孔橋佛渡側主塔下橫梁順利澆筑完成。至此,這座世界級跨海大橋雙主塔下橫梁實現“雙肩合璧”,標志著項目關鍵節點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后續上部結構施工及主塔封頂奠定堅實基礎。作為甬舟一體化戰略的關鍵性工程,雙嶼門特大橋主跨達1768米,如長虹臥波般連接舟山群島南部的六橫島與佛渡島。其主塔采用門型構造,其中佛渡側主塔高254米,相當于85層樓高,為全線最高塔,共設置三道橫梁。此次完成澆筑的下橫梁長33.7米、寬11.23米,整體高度達10.5米,采用無支架及橫梁主塔異步施工分層澆筑工藝。第二層澆筑高度6.5米,一次性澆筑混凝土方量達1850立方米,相當于用混凝土構筑起兩層樓高的巨型構件。項目團隊依托智能建造體系,運用植入式傳感器集群與三維可視化監控平臺,構建起數字孿生施工系統,實現對澆筑全過程的精準監測與動態管控。在第二層6.5 米高度澆筑這一關鍵環節,面對吊掛系統轉換、鋼筋與型鋼骨架施工等技術挑戰,技術人員通過智能監控設備與智能澆筑系統,實時采集應力、變形、溫度等核心數據,并利用多維度分析模型,快速定位施工中的細微參數變化。這種“感知 - 分析 - 決策”的智能化閉環管理,不僅保障了施工安全與效率,更為工程質量控制和進度管理提供了數據驅動的技術支撐。(來源:六橫發布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