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車”體現含蓄真摯的中國式溫情
1月20日早上,隨著一聲嘹亮的汽笛,由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西昌機務段司機何風駕駛的5634次“彝鄉情”慢火車從攀枝花南站開出。臨近年關,“彝鄉情”慢火車車廂年味兒十足。車窗上紅艷艷的窗花,兩側高掛的紅燈籠,就連車廂的座位套上也裝飾上了喜慶的蝴蝶結。(新華網1月21日)
2023年春運如約而至,票價低、站站停、速度慢的“慢火車”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引發廣大網友熱議。為滿足人們多樣化出行需求,緩解春運出行壓力,鐵路部門繼續開好81對公益“慢火車”,以慢悠悠的鋼鐵“身軀”搭起偏遠山區、革命老區與外界溝通的橋梁,為沿線百姓出行提供便利。
在高鐵飛馳的時代,“慢火車”似乎有些落伍了。從市場角度來看,票價便宜的“慢火車”也沒有多少收益。不過,鐵路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重視公益性。對于一些革命老區、邊遠山區群眾而言,鐵路線上的“慢火車”是他們的“趕集車”“上學車”“通勤車”,一輛輛“慢火車”承載著他們的成長夢、致富夢、團圓夢。一趟趟逢站必停的“慢火車”,彰顯的是濃濃的民生關懷,里面有暖暖的民生溫度。
“慢火車”并非設計時速慢,而是立足沿線地方發展和群眾需求實際,有意識地“慢”下來、“等”一下,旨在以“慢”求“快”,讓那些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群眾也能盡快跟上時代腳步、共享更多發展成果??恐?ldquo;慢火車”,鄉親們把土特產品運出去售賣,便宜的車票節省了不少開支;“慢火車”車廂變身流動市場,為當地農戶搭建了銷售平臺……小康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掉隊,一起搭上鄉村振興“快車”,“慢火車”肩負特殊使命,展現特別擔當。
如果說中國高鐵代表了新時代的中國速度,那么公益“慢火車”體現的則是含蓄真摯的中國式溫情。時代在變,春運在變,民生底色從未改變??炻⒋?,夢想與希望交織,勾勒出“流動中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時代圖景。(作者系國鐵路網、交通運輸新技術網評論員蘇世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