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車”滿載溫暖向春天進發
廣鐵集團懷化車務段每日開行公益性慢火車3.5對,分別是懷化至塘豹7269/7270次、懷化至梅江7271/2次、張家界至懷化7265次、澧縣至張家界7267次、懷化至澧縣7266次,均為朝發夕至或朝發夕返列車,全程運行距離最遠達381公里。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行以來,累計運輸旅客上億人次。(人民日報2月1日)
在高鐵飛馳的時代,“慢火車”似乎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在2023年春運期間,票價低、站站停、速度慢的“慢火車”在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引發廣大網友的熱議。實際上,全國像7269/7270次這樣的公益性慢火車,至今仍保留了81對、覆蓋20余個省區市,成為偏遠山區、革命老區人民的“趕集車”“上學車”“通勤車”。一趟趟逢站必停的“慢火車”,彰顯的是濃濃的民生關懷,生動踐行著“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時代承諾。
“慢火車”助力春運,帶給鄉親幸福年。今年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的第一個春節,為了進一步增強慢火車的公益性,鐵路部門特意優化設施設備,提升站車環境、服務質量、乘車體驗。經媒體報道:公益慢火車上春節裝飾品交相輝映,充滿商品的交易聲和鄉親們的歡聲笑語,車廂里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和“煙火氣”。這一幕幕“接地氣”的場景感動了無數網友,引發熱議。有的說“慢火車上的春節年味十足”,有的說“慢火車真是太暖心了”。對春運而言,公益“慢火車”始終是邊遠地區鄉親出行最為貼心的交通工具,它們以低廉的票價、優質的服務和站站??康墓荒J?,架起了鄉親們走出大山,追求幸福、實現夢想的橋梁。
“慢火車”助農惠民,振興鄉村暖人心。如果說“快”彰顯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慢”則蘊含了以人為本的溫情。在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慢火車”將閉塞的土地與外界聯通,幫助沿線鄉村群眾趕集求醫、探親上學、外出務工。特色農產品靠它被賣出大山,鄉親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了;孩子們坐上“綠皮校車”走出大山深處,踏上求學成才的追夢之路,慢火車也被沿線鄉親夸贊為“趕集車”“求學車”“致富車”。慢火車的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其實,慢火車的設計時速并不慢,但為了方便沿途居民,大站小站列車都會???。慢火車多經偏遠貧困地區,票價幾十年不變,票價最低僅1元,普遍運營虧損。這背后,是國家傾力支持,不算“經濟小賬”,而算民生“大賬”。
“慢火車”優質服務,描繪民生幸福圖。慢火車速度雖慢,但是服務卻從來不“慢”。比如廣鐵集團公司針對公益性“慢火車”旅客大多為沿線村鎮農戶,沿線車站也因地制宜提供各種特色服務,開設了“慢火車專窗”、“籮筐擺放區”“專用通道”,設立了“農副產品信息架”,制作“趕集日歷”,方便旅客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利用站車資源與當地產業發展、惠農助學、旅游開發等有機結合,精準助力鄉村振興。隨著革命老區紅色旅游、邊遠山區生態旅游的興起,越來越多人在閑暇時,選擇乘坐“慢火車”,從快節奏的城市來到鄉村,體驗慢節奏的生活,悠哉悠哉享受美景和美食。慢火車的升級服務,優化體驗,載著滿滿的溫暖,駛向美好幸福的生活。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只要山區百姓有需要,一列列“慢火車”就將繼續開行下去,穩穩地托起鄉親們的致富夢。讓“慢火車”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一起奔向更加美好的幸福未來。(作者系國鐵路網、交通運輸新技術網評論員蘇梓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