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中感受流動中國的活力
2023年春運今天(2月15日)結束,作為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的第一個春運,跨區域人員流動明顯增加。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春運工作專班數字顯示,春運40天,全國預計發送旅客15.95億人次,流動中國呈現旺盛活力。(2月15日新浪新聞)
春運的尾聲已經到來,熙熙攘攘滿是人群的火車站也漸漸地安靜下來。春運是一種極度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口大遷移”現象,而鐵路運輸作為國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在這期間客流持續高位運行是必然的,那么這么多人鐵路部門是如何成功組織運輸的?特別是今年春運是疫情開放后的第一個春運,出行人次更為增多,這就給鐵路運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坐車的人多了,首先面對的就是買票困難問題。為了解決購票難的問題,車站多了很多自助服務功能,如自助實名制驗證、自助售票機取票、自助檢票機檢票服務等,在重點景區還有流動售票車售票,鐵路部門也積極向旅客宣傳手機網上購票,隨時幫助旅客使用自助售(取)票機購取車票。其次,鐵路部門增加運力供給、優化運力安排,采取加開列車、擴大編組、動車組列車重聯等方式,同時還新增了幾條試點線路,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不斷完善,為我們旅客的出行提供更加有力的運力保障。另外,還有許多車站已經可以做到“刷臉進站”,旅游熱點車站還推出智能導航、中轉旅客“接續換乘”等一系列服務新舉措,這極大地優化了購票、候車、乘降以及進出站流程,讓旅客出行更簡單便捷。車站的工作人員主動迎上去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拿行李、過安檢;在服務臺,工作人員和身穿馬甲的志愿者細心解答旅客的疑問;在候車大廳,“愛心服務區”配備了輪椅、玩具等用品,為需要幫助的老幼病殘孕等重點旅客提供服務。
以上這一切都表明,如今新時代的鐵路已經不再僅僅是鐵路科技的進步和速度的提升,在這前提之下,最方便的出行方式,最舒適的乘車環境,最安全的行車保障成為中國鐵路新時代的又一評判標準。鐵路作為一種服務行業,我相信只要鐵路發展始終秉承著“讓旅客出行更溫馨和從容”這個理念,不斷增強鐵路運輸人性化、精準化和高效化,讓更多的人出行享受到便捷和舒適,就能讓鐵路走向一個更高的高度。(作者系國鐵路網、交通運輸新技術網評論員韓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