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甘南和諧征拆---中鐵二十局S10高速ZH03項目征拆工作紀實
發表時間: 2019-12-04
作者:admin
來源:中華鐵道網
點擊:955次
(中華鐵道網通訊員楊勇、趙夢想)九色甘南,有著近似于西藏迷人的景色,被贊為“人一生必須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
臨潭,古稱“洮州”,藏、漢、回、土、蒙等民族聚居在此,是絲綢輔道中的“洮陽西道”。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遺址等印證了這里古老的文明。當年朱德元帥“抗日反蔣星夜渡,為國跋涉到臨潭”之詩句,可見臨潭的歷史之重。
“兵馬未動,征拆先行”。中鐵二十局集團自2019年9月29日中標S10卓尼至合作高速公路一期ZH03標項目,作為全線12家施工單位中的央企單位,在這個多民族地區,全域無垃圾旅游示范區,展開了一場精準征拆的大決戰。
“快”字當先
“你們中鐵二十局不愧為央企,其他標段還在等公章呢,你們的報告已經遞給我們了,工作的創新思路值得肯定”。項目因剛進場,我部全線第一家向臨潭縣政府領導、自然資源局等部門書面匯報了項目征拆的范圍和數量,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受到縣政府領導的高度贊揚。
征拆工作期間,項目征拆辦積極向用地的長川鄉和羊永鎮政府了解土地性質、復墾方案、用地價格及少數民族的基本情況,建立一戶一檔資料,逐一排查征拆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各種矛盾和糾紛,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矛盾、化解方案。同時積極響應國家土地政策要求,盡量少占耕地,減少用地成本,確保起好步、開好局。
為盡快打開施工局面,項目部把征拆工作列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上場伊始即成立了由項目經理任組長的征地拆遷領導小組,制定了工作目標及獎罰措施,劃清了工作范圍和職責,明確了責任人和時限,配備了專用交通工具。通過招兵買馬,不拘一格選人才,聘用在征拆方面有豐富經驗、了解當地民情人員,本著分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方針,項目團隊凝心聚力、不等不靠,超前謀劃、迅速行動,以快制勝,相關部門全力配合。通過每天晚上召開征拆專題推進會議,就當天工作進展情況匯報梳理,集思廣益解決征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不讓問題“過夜”。
“難”字當頭
項目線路全長4.2公里,沿線涉及2個縣3個鄉鎮、8個自然村、15個社,山高坡陡,地勢復雜,少數民族居多。涉及政府部門范圍廣,S10高速公路跨越省、縣、鄉村道路,數條高壓線、通訊線橫跨高速公路,村民的灌溉水渠和飲用水管道錯綜復雜。
“補償的價格太低啦,農民靠土地吃飯,土地都沒有了,以后我們咋個生活……”部分村民傳統的土地觀念根深蒂固,往往比較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更有甚者想趁機抬高地價多要租金,只要有一家不同意簽字,現場就無法施工。較為突出的有白崖山隧道進出口的拉布村和敏家咀村等村社,嚴重影響項目工程進度的推進。
敏家咀村有位回族老人敏生杰,沒讀過什么書,家中經濟困難,就在這一畝三分地上生活了大半輩子,現在要把土地征用了,他老人家比較著急,對征地抵觸情緒很大。由于大爺對政策理解不到位,要求土地復墾費用必須要存放在他自己手里,征拆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
征拆工作被喻為項目“第一難”的工作。征地拆遷實質是一個利益調整過程,征拆工作千頭萬緒,其中關系錯綜復雜,一方面是國家利益不容侵犯,另一方面是群眾合法權益和訴求要得到保障,稍有偏差,就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群體事件和民族糾紛。
10月14日,由長川鄉敏云書記牽頭召開第一次征地拆遷專題會,會上部分村民提出各種苛刻條件,期間并發生激烈爭論,之后多次召開會議討論,村民提出復墾保證金必須要交給他們管理,臨時用地的租金也和業主的規定相差甚遠,有戶兄弟因相互利益難以均衡,協力抵制拆遷。回民祖墳的遷移,不能擾動祖宗靈魂安息之地,在當地上下幾百年都未發生過的事,多方面協調均未達成協議。
“情”真意切
“活了這么大,我做夢都想不到還有這么多人記掛著我,非常感謝修建高速公路的領導。”90歲的敏素非葉老人臨別時緊緊抓住項目黨支部副書記楊勇的手激動地說。11月15日,項目部開展慰問臨潭縣長川鄉敏家咀5戶貧困戶活動,給他們帶去了大米、面粉、食用油等慰問用品,積極參加敏家咀清真寺竣工典禮。同時配合當地政府開展企地共建、掃黑除惡等系列活動。把村民當兄弟,用實際行動為他們做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拉近項目與沿線村民的距離,建起了企地和諧的“連心橋”,為征拆工作順利推進打好群眾基礎。
項目在整個征地拆遷過程中,按照“特事特辦、邊干邊辦,依法規范、注重完善”的原則,辦實事、出實招,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細心入微、溝通入手,以愛助人、誠心服務。始終做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既要嚴格執行規定,也要以理服人、推心置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他們的耐心、細心和真心換取村民的理解和信任,真正做征拆戶的貼心人。
“新”益求新
在征拆工作中,項目團隊高度重視,積極推行“一張表”征拆,系統征拆,責任到人,層層落實。征拆人員多次與各級政府和村委會對接、溝通,給村民計小賬、算大帳,算高速公路帶來的經濟賬。今天做不通明天再去,白天見不到人晚上再去找,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想法設法打破征拆工作的僵局。同時實施征拆公告、補償標準公示,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梁場有座回民的墳墓不能遷移,經多方協調未果,一度陷入僵局。為此項目部召開專題征拆會議,通過集體討論,想法設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并且向政府部門請教辦法,了解回族的民俗習慣,找敏家咀村德高望重的阿訇,請他幫忙說服村民。最終通過用圍墻將墳地圈起來的辦法,保障了梁場臨建的施工。征拆辦人員還通過把地方政府、業主等相關人員請到工地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征地拆遷中的矛盾和問題,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優勢和作用,順利攻克征拆中遇到的各種“攔路虎”。
細節決定成績,用心才能如愿。項目秉承“和諧征拆、讓利于民”的理念,與征地村社進行“一對一”服務,把矛盾糾紛化解到最小。從嚴做實“四化”(工作臺賬化、臺賬問題化、問題清單化、清單責任化)工作,并實行“對賬銷號”制度。以細致的工作態度,對征拆戶的牢騷、抱怨、指責和漫罵,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報以傾聽、安慰、理解和包容,并在僵持中堅持,溝通中發現,細節中突破,最終贏得征拆戶的理解和配合。
面對現實的問題和矛盾,項目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在和村民接觸中,征拆小組了解到敏大爺有個侄子叫敏德榮,此人在外做生意時對國家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在村民中威望比較高。在縣、鄉政府領導的協調下,征拆小組經過十多天跟敏德榮拉家常、交朋友,用真誠和熱情感動了敏德榮,他終于答應幫助并帶領征拆小組去給村民做工作。最終征地的村民都同意了臨時用地方案并爽快地與政府和項目部簽訂了征地協議。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項目克服了民情復雜、項目資金緊張等一系列困難,在短時間內攻下了紅線外臨時用地70余畝,臨建、便道及所有場站全面開工,成為全線12家單位第一家完成此項工作的單位,建設速度和質量均在全線名列前茅,獲得了業主方和監理方的認可和表揚。征拆小組通過不懈的努力,為項目創造了良好的開端,為全線主體施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臨潭,古稱“洮州”,藏、漢、回、土、蒙等民族聚居在此,是絲綢輔道中的“洮陽西道”。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遺址等印證了這里古老的文明。當年朱德元帥“抗日反蔣星夜渡,為國跋涉到臨潭”之詩句,可見臨潭的歷史之重。
“兵馬未動,征拆先行”。中鐵二十局集團自2019年9月29日中標S10卓尼至合作高速公路一期ZH03標項目,作為全線12家施工單位中的央企單位,在這個多民族地區,全域無垃圾旅游示范區,展開了一場精準征拆的大決戰。
“快”字當先
“你們中鐵二十局不愧為央企,其他標段還在等公章呢,你們的報告已經遞給我們了,工作的創新思路值得肯定”。項目因剛進場,我部全線第一家向臨潭縣政府領導、自然資源局等部門書面匯報了項目征拆的范圍和數量,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受到縣政府領導的高度贊揚。
征拆工作期間,項目征拆辦積極向用地的長川鄉和羊永鎮政府了解土地性質、復墾方案、用地價格及少數民族的基本情況,建立一戶一檔資料,逐一排查征拆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各種矛盾和糾紛,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矛盾、化解方案。同時積極響應國家土地政策要求,盡量少占耕地,減少用地成本,確保起好步、開好局。
為盡快打開施工局面,項目部把征拆工作列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上場伊始即成立了由項目經理任組長的征地拆遷領導小組,制定了工作目標及獎罰措施,劃清了工作范圍和職責,明確了責任人和時限,配備了專用交通工具。通過招兵買馬,不拘一格選人才,聘用在征拆方面有豐富經驗、了解當地民情人員,本著分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方針,項目團隊凝心聚力、不等不靠,超前謀劃、迅速行動,以快制勝,相關部門全力配合。通過每天晚上召開征拆專題推進會議,就當天工作進展情況匯報梳理,集思廣益解決征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不讓問題“過夜”。
“難”字當頭
項目線路全長4.2公里,沿線涉及2個縣3個鄉鎮、8個自然村、15個社,山高坡陡,地勢復雜,少數民族居多。涉及政府部門范圍廣,S10高速公路跨越省、縣、鄉村道路,數條高壓線、通訊線橫跨高速公路,村民的灌溉水渠和飲用水管道錯綜復雜。
“補償的價格太低啦,農民靠土地吃飯,土地都沒有了,以后我們咋個生活……”部分村民傳統的土地觀念根深蒂固,往往比較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更有甚者想趁機抬高地價多要租金,只要有一家不同意簽字,現場就無法施工。較為突出的有白崖山隧道進出口的拉布村和敏家咀村等村社,嚴重影響項目工程進度的推進。
敏家咀村有位回族老人敏生杰,沒讀過什么書,家中經濟困難,就在這一畝三分地上生活了大半輩子,現在要把土地征用了,他老人家比較著急,對征地抵觸情緒很大。由于大爺對政策理解不到位,要求土地復墾費用必須要存放在他自己手里,征拆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
征拆工作被喻為項目“第一難”的工作。征地拆遷實質是一個利益調整過程,征拆工作千頭萬緒,其中關系錯綜復雜,一方面是國家利益不容侵犯,另一方面是群眾合法權益和訴求要得到保障,稍有偏差,就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群體事件和民族糾紛。
10月14日,由長川鄉敏云書記牽頭召開第一次征地拆遷專題會,會上部分村民提出各種苛刻條件,期間并發生激烈爭論,之后多次召開會議討論,村民提出復墾保證金必須要交給他們管理,臨時用地的租金也和業主的規定相差甚遠,有戶兄弟因相互利益難以均衡,協力抵制拆遷。回民祖墳的遷移,不能擾動祖宗靈魂安息之地,在當地上下幾百年都未發生過的事,多方面協調均未達成協議。
“情”真意切
“活了這么大,我做夢都想不到還有這么多人記掛著我,非常感謝修建高速公路的領導。”90歲的敏素非葉老人臨別時緊緊抓住項目黨支部副書記楊勇的手激動地說。11月15日,項目部開展慰問臨潭縣長川鄉敏家咀5戶貧困戶活動,給他們帶去了大米、面粉、食用油等慰問用品,積極參加敏家咀清真寺竣工典禮。同時配合當地政府開展企地共建、掃黑除惡等系列活動。把村民當兄弟,用實際行動為他們做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拉近項目與沿線村民的距離,建起了企地和諧的“連心橋”,為征拆工作順利推進打好群眾基礎。
項目在整個征地拆遷過程中,按照“特事特辦、邊干邊辦,依法規范、注重完善”的原則,辦實事、出實招,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細心入微、溝通入手,以愛助人、誠心服務。始終做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既要嚴格執行規定,也要以理服人、推心置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他們的耐心、細心和真心換取村民的理解和信任,真正做征拆戶的貼心人。
“新”益求新
在征拆工作中,項目團隊高度重視,積極推行“一張表”征拆,系統征拆,責任到人,層層落實。征拆人員多次與各級政府和村委會對接、溝通,給村民計小賬、算大帳,算高速公路帶來的經濟賬。今天做不通明天再去,白天見不到人晚上再去找,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想法設法打破征拆工作的僵局。同時實施征拆公告、補償標準公示,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梁場有座回民的墳墓不能遷移,經多方協調未果,一度陷入僵局。為此項目部召開專題征拆會議,通過集體討論,想法設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并且向政府部門請教辦法,了解回族的民俗習慣,找敏家咀村德高望重的阿訇,請他幫忙說服村民。最終通過用圍墻將墳地圈起來的辦法,保障了梁場臨建的施工。征拆辦人員還通過把地方政府、業主等相關人員請到工地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征地拆遷中的矛盾和問題,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優勢和作用,順利攻克征拆中遇到的各種“攔路虎”。
細節決定成績,用心才能如愿。項目秉承“和諧征拆、讓利于民”的理念,與征地村社進行“一對一”服務,把矛盾糾紛化解到最小。從嚴做實“四化”(工作臺賬化、臺賬問題化、問題清單化、清單責任化)工作,并實行“對賬銷號”制度。以細致的工作態度,對征拆戶的牢騷、抱怨、指責和漫罵,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報以傾聽、安慰、理解和包容,并在僵持中堅持,溝通中發現,細節中突破,最終贏得征拆戶的理解和配合。
面對現實的問題和矛盾,項目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在和村民接觸中,征拆小組了解到敏大爺有個侄子叫敏德榮,此人在外做生意時對國家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在村民中威望比較高。在縣、鄉政府領導的協調下,征拆小組經過十多天跟敏德榮拉家常、交朋友,用真誠和熱情感動了敏德榮,他終于答應幫助并帶領征拆小組去給村民做工作。最終征地的村民都同意了臨時用地方案并爽快地與政府和項目部簽訂了征地協議。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項目克服了民情復雜、項目資金緊張等一系列困難,在短時間內攻下了紅線外臨時用地70余畝,臨建、便道及所有場站全面開工,成為全線12家單位第一家完成此項工作的單位,建設速度和質量均在全線名列前茅,獲得了業主方和監理方的認可和表揚。征拆小組通過不懈的努力,為項目創造了良好的開端,為全線主體施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