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預告】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地空間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執行院長陶志剛應邀出席"中國交通運輸新技術新成果推廣大會"發表主題演講
陶志剛: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地空間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執行院長
報告題目:《滑坡災變牛頓力監測及臨滑預警技術》
報告概要:滑坡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是世界性難題。早在2008年,何滿潮院士通過室內物理模擬實驗,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牛頓力突降,災變發生”的科學現象,后續又多次在現場滑坡災害監測中得到驗證。據此,何滿潮院士指出,無論是滑坡還是地震,這兩類地質災害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地質巖體先發生Hooke變形,再沿著結構面兩側巖體發生相對運動的過程。換言之,這兩類地質災害是巖體從Hooke變形體到Newton運動體的災變轉換過程,其核心問題是結構面上的牛頓力變化△F。
根據牛頓力變化定律,何滿潮院士構建了基于牛頓力變化測量的雙體災變力學模型和數學表達。依托工程邊坡為研究背景,以“潛在滑動面上的下滑力與抗滑力相互作用規律(牛頓力)及滑坡發生的充分必要條件”等關鍵性問題為突破點,運用多學科理論,研發了具有負泊松比效應的NPR恒阻大變形錨索新材料,建立了相關的實驗系統,并采用室內和現場測試、物理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方法,結合現代通訊與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進行了系統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滑坡地質災害牛頓力遠程智能監測預警方法。已在全國27個省份的礦山、冶金、交通、地震、國防、水利、文物保護等工程巖體大變形災害防治-加固-監測-預警一體化控制領域得到推廣應用。累計建設牛頓力監測點628個,成功預報18次滑坡災害,撤出人員320名、設備105臺,挽救了百余人生命和數以億計的財產損失,實現了對滑坡地質災害全生命周期監測及臨滑預警目標。
會議介紹: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自2018 年經國家科技部社會獎勵辦公室備案設立后,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五年來我會聚焦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發揮科學技術獎在綜合交通和現代物流發展中的科技引領作用,促進不同運輸方式融合發展,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行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社會影響力逐年提升,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為表彰中國交通運輸協會 2022 年度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及先進個人,總結展示科學技術獎五年來工作成果,我會定于2023年6月27 日-28 日在北京召開“2022 度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表彰大會暨中國交通運輸新技術新成果推廣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大會集院士報告、專家交流、技術分享、成果展示、年度表彰、回顧展望為一體,是我國交通運輸科技領域年度盛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