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期直播《航空網絡運行優化問題研究》—孫小倩
孫小倩,教授,博導,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01年-2008年在西北工業大學攻讀本科和碩士,2008年-2015年在德國宇航院攻讀博士和從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4月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航空交通網絡,多模式交通系統,復雜系統韌性研究等,近年來共計發表學術文章110余篇(一作或通訊SCI論文60余篇,3篇ESI高被引論文),包括交通領域權威期刊Transportation Sci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B/C/E 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民航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與交流重點項目等多項,參與重點項目、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民航局安全能力建設項目等6 項,研究成果應用于中國民航數字化協同管制服務網、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順豐科技以及無人機行業等。2023-08-23
獎項方面,2022年第二十四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2022年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技創新青年獎, 2021年中國航空學會航電與空管分會優秀青年學者,2020年交通運輸部青年科技英才,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排9),2018年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技一等獎1項(排5),2019年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 Fellowship 和2018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馮卡門 Fellowship,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6次。
學術兼職方面,擔任航空交通知名期刊 Journal of ATRS 聯合創刊主編,交通領域權威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影響因子:9.551)副主編,航空交通領域權威期刊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影響因子:5.428)副主編,Transpor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與 Intelligent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編委,擔任國際航空運輸研究協會(ATRS)常務理事/秘書長、國際航空工程教育聯盟(ALICANTO)常務理事、航空交通研究國際會議(ICRAT)、航空經濟研討會(SOAR)和復雜網絡及其應用國際會議(ICCNTA)等的學術委員,同時擔任交通領域權威期刊Transportation Sci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系列 等50余種期刊的審稿人。
內容概要:
講座中,孫教授從研究背景、樞紐選址問題模型與算法、航空公司一體化魯棒優化排班、基于強化學習的航空公司一體化恢復和結論與展望五部分展開講述,重點介紹針對模型復雜性的特點,結合精確算法、啟發式算法以及新興機器學習算法,開發高效、具備可擴展性的航空網絡大規模組合優化問題求解算法,為航企的運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幫助同行業的朋友們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對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
第二十六期《智慧交通氣象保障關鍵技術研究進展及探討》—文濤
本期主講人文濤,是九三學社社員,博士,主要從事交通氣象、交通安全與智能交通領域科研開發、創新應用及咨詢服務工作。文研究員2011年4月到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工作至今,獲得一級建造師、一級造價工程師、司法鑒定人等國家職業資格,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中國氣象局交通氣象重點實驗室特聘專家、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數字交通專家組專家委員等。主持或主研承擔了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動計劃課題、交通運輸部首批科技示范工程、交通運輸部物聯網重大科技專項、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西藏自治區重大交通咨詢項目等重大科研、工程和咨詢項目二十余項。主持的“公路交通氣象監測預警與行車安全主動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被評價為“總體達到國際先進、在交通安全與氣象條件集成融合應用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研究成果在全國多個地區的重大工程上廣泛應用。“忻阜高速公路建設與安全運營管理關鍵技術”等項目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交通運輸科學技術新成果推廣目錄1項、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優秀墻報獎1項等,參編中國科協碳達峰碳中和系列叢書《智能低碳交通導論》等專著5部,授權發明專利7項,參編各類標準規范或技術指南10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2023-08-23
內容概要:
文研究員從研發背景、關鍵技術、探討展望三部分展開講述。其中的關鍵技術部分介紹了近年來監測感知、預測預警、處置保障方面的新技術,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與傳統技術相比,其在智慧交通氣象保障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為智慧交通的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氣象保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
第二十五期《線狀工程地質災害隱患識別與監測預警技術進展》—張彬
本期主講人張彬,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院長長期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地下能源儲存、地下工程等方面研究工作,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地下油氣儲存咨詢專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技術審查專家、北京市危險重大工程評審專家,《工程地質學報》、《地質科技通報》編委,現兼任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災害研究分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地震學會地震災害鏈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石工程設計分會理事等。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自然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究專項課題1項;科技部公益項目課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經費項目等其他縱向課題20余項;國家電網、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等企業委托科研項目30余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國家級課題5項。發表各類論文120余篇,其中國際SCI論文35篇,授權發明專利9項,獲軟件著作4項,主編或參編多部國家及行業技術標準、專著與教材等。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第十七屆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獲得者,國土資源部汶川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先進個人,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創新工作室團隊帶頭人。2023-08-23
內容概要:
張院長從我國地質災害形勢、監測預警技術與方法、監測預警典型案例分析、線狀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思路以及常用地質災害檢測預警設備等五個方面,分享行業內的最新經驗和技術進展,并重點介紹關鍵儀器設備,助力提升公路、鐵路、電力等行業從業人員地質災害防治減災科技水平。 -
第二十四期《鋼橋制造、架設、施工裝備技術》—黃勇
本期主講人黃勇,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現任中鐵九橋橋研院副院長,副總工程師。主要從事鋼結構橋梁制造及安裝技術的研究,包含鋼桁梁、鋼箱梁、鋼拱橋及鋼塔的制造及安裝。2023-07-18
講座中,黃院長介紹中國鋼橋鋼材、制造工藝、設備技術等主要發展情況,及涂裝技術發展概況;詳細介紹原位支架、浮托、頂推拖拉、懸索、纜載、橋面吊裝等鋼橋架設技術方案和鋼橋架設過程中所使用的架橋機、纜索吊機、纜載吊機、橋面吊機等不同的架橋設備。 -
第二十三期《面向元宇宙時代的智慧交通發展思考》—戚湧
本期主講人戚湧,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智能交通研究與應用實驗室訪問學者、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社會實驗總體專家組專家、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智慧高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數字交通專家組專家委員、中國公路學會自動駕駛工作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智能交通與車聯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23-07-18
講座中,戚教授從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元宇宙與交通的概述、架構和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展望與思考這三個方面系統的闡述了江蘇省智能交通與車聯網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探索成果。 -
第二十二期《《曲線鋼-混凝土組合橋梁的高效計算模型、關鍵設計理論和工程應用》—朱力
本期主講人朱力,現任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力教授致力于鋼-混凝土組合橋梁結構的研究工作,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揭示了 UHPC、ECC 等新材料在組合橋梁結構中的受力機理;在曲線組合橋梁領域建立了精度、計算效率更高的梁格桿系計算模型以及考慮多種復雜力學、幾何和時變效應的桿系計算模型;提出組合梁負彎矩區基于鋼筋應力的有效寬度簡化計算方法,為組合梁負彎矩區裂縫寬度的合理計算提供了依據。朱教授出版專著 1部,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累計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 4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20余項,獲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交通運輸部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北京市軌道交通學會杰出青年人才獎、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獎項。2023-07-18
講座中,朱教授詳細介紹了曲線多箱多室組合橋梁梁格桿系模型的建模策略,分析了曲線組合梁不同箱室的內力分布結果,針對單梁結構、梁單元模型參數分析,介紹了曲線組合梁負彎矩混凝土抗裂新技術,為曲線組合橋梁體系爬移和傾覆行為提供精細化模擬方式。也對同類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分析提供了高效精確的數值工具和關鍵設計理論。 -
第二十一期《公路橋梁抗洪能力檢測評定的討論》—李鵬飛
本期主講人李鵬飛,現任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橋梁長期性能與安全可靠性研究創新團隊”骨干、北京市應急管理領域學科帶頭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橋梁專家組”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青年委員,公路院橋梁學科學術帶頭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主要從事公路橋梁安全可靠性檢測評估、公路橋梁預防養護技術、智能傳感器研發和應用等方面研究。李鵬飛博士先后獲交通運輸部“五四青年獎章標兵”、交通運輸部“優秀共產黨員”、交通運輸部“十大最美公路人”、“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技創新青年獎”等稱號。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省部級項目5項,參與項目20余項,科技成果先獲后“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4項,主參編標準規范3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2023-07-18
講座中,李鵬飛博士總結了橋梁水毀破壞特征,將水毀破壞模式劃分為上部結構破壞、下部結構破壞、錐坡破壞和整體破壞四種模式。結合團隊編制的公路橋梁抗洪能力評定團體標準,詳細介紹了資料調查、現場檢測與分析計算相結合的橋梁抗洪能力評定方法,講解了抗洪能力評定的流程、現場檢測指標、橋梁抗洪狀況等級評定方法及抗洪能力驗算方法,為指導汛前橋梁抗洪能力評定、橋梁養護決策提供了支撐。 -
第二十期《高強度螺栓試驗、安裝、施擰及終擰質量檢查安全質量過程控制研究》—黃紹橋
本期主講人黃紹橋,現任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高栓試驗技術研究咨詢首席專家、高級工程師。黃紹橋高級工程師的科研成果和榮譽眾多,其中《高強螺栓連接副施工工藝及扭矩制定》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三等獎,《20MnTiB鋼冷鐓高強度螺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國家標準《鋼結構用高強度大六角頭螺栓連接副》、國鐵集團《鐵路高強度螺栓施工質量控制標準》等多個標準的編制,并擁有多項專利。同時,黃紹橋高級工程師項目經驗豐富,主持眾多鋼橋連接高強度螺栓施工工藝指導工作,其中包括九江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湖南矮寨大橋、重慶朝天門大橋等數十座鐵路、公路橋。2023-07-18
講座中,黃紹橋高級工程師分析了螺栓質量、施擰工具、施擰工藝、軸力控制、工作環境、工作人員等影響鋼橋高強度螺栓連接安全質量主要因素,并結合工程案例詳細介紹了高強度螺栓制造、螺栓儲存、摩擦面處理、螺栓安裝、螺栓施工、施擰過程控制及螺栓軸力監控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享了高強度螺栓施工信息化、螺栓檢測智能化,以及基于全壽命周期理論的高強度螺栓連接質量監督管理、施工安全質量過程控制等課題的全新探索。 -
第十九期《在役橋梁突發事故解讀與應急搶險實例》—吳俊明
本期主講人吳俊明,現任中交基礎設施養護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交特種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同時兼任正級高級工程師、南京市五一勞動模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優秀項目總工、中國交建企業內部培訓師(高級)、碩士學位研究生校外指導教師;獲批建設武漢市總工會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中交養護集團吳俊明創新工作室。吳總工專職從事橋梁維修加固與拆除及應急搶險的科技研發和工程實踐等工作23年,榮獲多項大型優秀科技獎項和專利工法等科技成果、多次應邀參加全國大型學術會議演講。其先后參與了深圳荷高速橋梁加固、泉廈高速沉洲晉江特大橋加固、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維修加固、滬寧高速無錫錫澄運河大橋拆除、廣州華南快速華南大橋維修加固、湖北漢宜高速瀝青加鋪橋涵加固、江西昌樟高速藥湖橋下構維修、廣州東南西環K42大橋副航道橋維修加固、京珠高速湖北段2009~2013五年期全線橋梁檢測與維修養護、京藏高速吳忠黃河大橋維修加固、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加固等工程項目;指導與參加了貴州、湖北、新疆等區域的橋梁主墩傾斜、上部箱梁側翻等突發事故的應急搶險,均廣受好評。2023-07-11
講座中,吳總工介紹了大型橋梁運營期間的常見病害、安全事故以及相應的維修加固方法,分享了近年橋梁突發安全事故及自己從事的工程應急搶險案例。同時吳總工指出,通過科學的事故原因分析、研發現役橋梁的預防性養護新技術,我們可以大幅減輕維修加固施工對橋面過往車輛的不利影響并節省工程造價、縮短工期,有效地實現低碳環保施工。 -
第十八期《山區懸索橋建設技術創新》—楊健
楊健總工程師結合山區懸索橋在設計、施工、制造等方面的顯著特點,以綠汁江大橋、開州湖大橋和峰林大橋為案例,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山區懸索橋建設技術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2023-06-25
本期主講人楊健,現任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同時兼任貴州省工程咨詢協會會長、中國公路學會理事、中國公路學會橋梁與結構工程分會常務理事。楊總工長期從事橋梁勘察、設計和科研工作,對山區特殊橋梁的建設有豐富經驗,多次榮獲各級勘察設計和科技進步獎。楊總工主持設計的平塘大橋榮獲2021年度國際橋梁大會“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菲迪克全球工程項目杰出獎”、2022年度國際橋協“杰出基礎設施獎”。花魚洞大橋榮獲2022年度國際橋梁大會“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 -
第十七期《超高性能混凝土裝配式節點研發與應用研究》—許維炳
許維炳教授在本次直播講座講座中,針對裝配式混凝土構件的運輸、吊裝、施工難度大、費用高等問題,以輕量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為導向,基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改性/改型傳統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節點連接、構件形式、結構體系的基本思路,共同探討了新型高性能混凝土裝配式節點連接構造與地下通道體系等相關研究成果,為實現新型輕量化高性能裝配式混凝土標準化生產和示范應用提供了研究支撐。2023-06-25
主講人許維炳,現為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結構抗振(震)減振(震)技術,結構監測、檢測技術研發與應用。主持科研項目20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企事業委托項目等。目前在國內外主流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EI期刊論文48篇;作為主要起草人編制標準2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2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科學進步一等獎、工程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三等獎等省部級獎勵4項;兼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抗震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科評估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評議專家,為Thin-Walled Structures、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中國公路學報等10余種期刊審稿人。 -
第十六期《 一種新型限位裝置(SRR)基本力學性能及支座一體化研究》—王占飛
王占飛教授在本次直播講座講座中,詳細介紹了團隊提出的一種新型的鋼圈限位裝置(SRR)的技術原理及應用案例。王占飛教授在闡述本課題研究背景及意義的基礎上,重點分享了團隊在鋼圈限位裝置的基本力學性能研究、鋼圈限位裝置與橡膠支座一體化性能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創新成果,分析了鋼材種類、設計參數以及環境腐蝕對鋼圈限位裝置力學性能的影響,介紹了該裝置與橡膠支座一體化后的力學性能、給出鋼圈限位裝置及與支座一體化后的力學各特征點的預測公式和簡易力學模型,為其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并結合案例分析了該限位裝置有效防止落梁震害的應用效果及其所具有的構造簡單、施工方便、經濟實用等突出優點。2023-06-25
主講人王占飛,現任沈陽建筑大學交通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工學博士、道橋系主任。主要從事橋梁抗震、組合結構、鋼橋疲勞與腐蝕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層次人選、“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裝配式建筑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東北分會專、沈陽市標準化專家,先后主持“十三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省部級課題20余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40余項,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沈陽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項,在國家百佳出版社出版專著4部、編寫教材1部、參編教材5部,發表高水平論文130余篇,第一或通訊作者SCI、EI收錄論文30余篇,中文核心論文30余篇,授權專利2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成果轉化5項。